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方志敏之女方梅:传承清贫家风 一生洁白朴素
2021-07-28 14:29:00  来源:荔枝新闻  
1
听新闻

编者按: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从战火纷飞到河清海晏,初心不改的高龄党员如何看今日之中国?风华正茂的青年党员又当如何奋进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荔枝新闻推出《跨越时空的对话丨“00后”大学生党员对话老党员》系列报道,用信仰串联时空长河,以对话感悟初心、传承使命。

荔枝特报记者/史亚楠 摄像/权廉程 剪辑/周胜男 设计/叶如冰

在江西省弋阳县,有一座著名的红色地标——方志敏纪念馆,这里纪念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烈士。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从刚戴上红领巾的小学生,到入党几十年的老党员,都在这里透过历史中的硝烟,重温着革命先辈的故事,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方志敏纪念馆

而在两百公里外的江西财经大学,有一名“00后”学生党员刘雨佳,作为在新世纪出生和成长的青年人,她的成长记忆里都是“奥运”“世博”“嫦娥探月”“全民抗疫”等关键词,方志敏和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多是存在于课本上、电影里和想象中,这种时空上的距离感,让她对那个年代多了些敬畏,却少了些理解。

建党百年之际,刘雨佳沿着先辈的足迹,来到方志敏纪念馆,温习了那些热血澎湃的英雄事迹,重读了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不朽篇章。带着敬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从这里展开。与这位“00后”党员对话的,是方志敏烈士唯一的女儿,如今已90岁高龄的方梅老人。

传承清贫家风,一条毛毯历经数代

方梅告诉刘雨佳,其实《清贫》不是让人们去过贫穷的生活,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每个人都应该吃好、喝好、过好的生活,但不该忘记艰苦奋斗。《清贫》就是说,一个人再富裕,也应该继续向着目标干事创业,把国家建设好,“任何时代都应该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不会过时的。”

心里记着父亲的话,方梅年轻时兢兢业业地工作,退休后走遍大江南北,追寻父亲的足迹,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用一生坚持着清贫的生活,年至90高龄,依然坚持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梅如今住在南昌一处老式居民楼的六层,刘雨佳来到这里时,方梅奶奶正在吃早饭,几块杂粮、一碗清粥,是她的早餐。环顾这处两室一厅的住所,一张旧方几,一件旧沙发,就是客厅全部的家具;父亲方志敏、母亲缪敏和自己的几张老照片悬挂在墙上,就是唯一的装饰。

方志敏烈士留下的毛毯

方梅向刘雨佳展示了一件由毛毯改成的衣服,这是方志敏烈士留给她的唯一“遗产”,也是方门清贫家风的传承。说起毛毯的来历,方梅老人十分感慨。

方梅说,这条毛毯原本是自己的叔叔方志慧送给方志敏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算得上珍贵。1933年,父亲的挚友邵式平要率红十军到中央参加第四次反围剿,前路凶险,方志敏无以为赠,就将贴身的这条毛毯送给了邵式平。

方志敏(中)、邵式平(右)和黄道(左)

1934年,方志敏被俘,囚于南昌,次年遇害。邵式平知道后,曾对着毯子痛哭,悼念故友。后来,同样作为革命分子的母亲缪敏也先后两次入狱,一直被关到1937年。出狱后的缪敏经批准到了延安,这条邵式平用了很多年的毛毯被郑重地交到了缪敏手中。

方梅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母亲一直贴身盖着这条旧毯子,却从未告诉方梅这是父亲留下来的。1977年母亲病逝后,这条旧毛毯传到了自己手中,但毯子的来历却被尘封了起来。直到多年以后,方梅拜访邵式平的妻子,才得知当年有这样一件毛毯,对比颜色、缺损等各种细节,方梅意外地发现,毛毯不但还在,而且就是母亲留给自己的遗物之一!只不过,因为那时候日子过得清贫,这条旧毯子早已被改成了一件孩子的衣服。

方志敏和妻子缪敏

对于这次阴差阳错的变化,方梅有些遗憾,她无意中竟更改了父亲唯一遗物的原始样貌;但再想想,似乎也让毛毯做到了物尽其用,这不正是父亲、母亲一生所追求的“清贫”吗?

方梅一边轻抚着毛毯,一边讲述着它的故事。她说:“这条毯子首先是父亲留下来的物质遗产,我把它看得很宝贵,见到它就像见到了父亲;从我的父亲开始,好多人盖过它,尽管后来制成了一件衣服,也保存得很好,用了很多年,它就像清贫的家风一样,要继续传承下去。”

替父亲看到了可爱的中国:比他想象中还要可爱

一件毛毯,兜兜转转近百年,弥足珍贵。在毛毯之外,方志敏留给方梅和世人的,是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方志敏烈士遇害时,方梅年仅三岁,被母亲缪敏寄养在了乡下,化名“吴梅姩”。尽管自幼便失去了父亲,但她一直将学习、继承和发扬方志敏精神作为自己的使命。

“当时我的父亲在《可爱的中国》里写,他知道自己可能已经没有时间了,既然没办法继续为革命战斗,他就愿意变成一朵花,祝福中华民族的成长,他的祝福现在不是已经实现了吗?其实现在的中国比当时我父亲所想象的还要更好。”方梅说。

方志敏遗著出版物

生于战争年代,又从小被寄养在乡下,青少年时期的方梅并没有受过更多系统的教育。解放战争胜利后,已近18岁的方梅回到母亲身边,才慢慢补了些文化,也渐渐从母亲那里知道了自己父亲的一些生平点滴。母亲常常告诫年少的方梅:“你要继承你父亲的精神!”父亲二字逐渐从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具化成一位矢志为国的英雄。

方梅和“00后”党员刘雨佳交谈

为了尽可能还原父亲的真实人生,方梅1986年退休后开始全身心做起了一份新的事业:她要写一本《方志敏全传》。靠着单位开具的一封介绍信,方梅花了十余年时间东奔西走搜集素材,此后又花了十余年打磨写作。书稿越写越厚,父亲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她也越来越能理解父亲当时的所思所想。

方梅告诉刘雨佳,自己成长的年代没有条件,读的书太少,虽然揣着热情,但是作起文章来困难重重。没有文化,她只好边写边补功课;少了灵感,她养成了凌晨三点爬起来写作的习惯,夜深人静时,她仿佛能看到在南昌的监狱中,就着微微烛火写文章的父亲,“我的这些困难跟父亲相比,那就是不值一提了。”

方志敏在狱中写作塑像

方志敏入狱后,身戴重型镣铐,一举一动又处于严密监视中,写下十几万字的遗书本就毫无可能,更何况还要将这些文字送出牢狱。但他没有屈服,而是凭借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积极斗争,最终以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正直的人格魅力争取到了狱友等人的帮助,让14万字的珍贵文稿得以面世。

虽然已90高龄,方梅老人仍将传承和发扬方志敏精神作为不容推辞的责任。她至今还经常去到学校、社区和机关单位给青年人讲党史,上党课。父亲写下的那些话,她一直记在心上。方梅向刘雨佳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出自《可爱的中国》,代表着方志敏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未来中国的美好祝愿。

就像自己的父亲那样,方梅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每天都会收看新闻节目。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看到精彩的地方,她会跟着鼓掌。在她看来,中国还要在进步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这离不开每一位青年人的接力奋斗。

(鸣谢:江西财经大学、中共弋阳县委宣传部、方志敏纪念馆)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