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文字里,这份对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持续千百年,牵引着一代代人的追索。
1000多年前,江苏大地成为国家粮仓。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延续千年繁盛,黎民之愿在这里变为现实。
今天,古老概念进入新的坐标,充实新的内涵。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江苏是否已站在了终点线?
高水平全面小康,“全面”至关重要。作为小康先行者,江苏没有麻痹大意、盲目乐观,而是瞄准农村、苏北、低收入人口等重点难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谋长远。
以电网穿针引线,用初心编织描绘,江苏电力人以动力之网织密全面小康的兜底之网,以电力底气夯实全面小康的坚实底线,让全面小康不含水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电力经纬
绘出“住有宜居”新图景
小康不小康,一看住房二看粮。当用遍及全国的贫困识别方法审视江苏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一些苏北乡村竟是这样一副没落景象。指着手中的照片,宿迁耿车镇刘圩村的聂承春告诉记者,曾经的刘圩村,老屋摇摇晃晃,村路上垃圾遍地,老旧电力线路时常跳闸。“年轻人都想着要走出去谋出路。”
当江苏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节节攀升,苏北农村却悄然放慢了发展的脚步。大部分农村住房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供电、供水、交通设施严重滞后,苏北农村成了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最弱项。
到2020年,完成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3年内改善30万农户住房条件,工程遍及苏北五市上千个乡村。在“起步就冲刺”的农房改造工程中,电力人是最强加速度。
“我们组建了包括规划、勘查、设计、施工等专业的百人团队,分成19支小分队奔赴全市67个乡镇。大家白天跑乡村,夜里出方案,在21天内完成了94个集中居住区的供电设计工作。”国网宿迁供电公司运检部负责人马建每天以小时计算工作进度。仅2019年,宿迁供电就完成了4.3亿元农房改善电网配套专项工程建设。
今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筹措20亿元开展的苏北五市410多个农房改造电力配套工程早已全面铺开,农村集中居住区主供电源均实现双电源供电,配电自动化技术、光伏设施、智能充电桩让农村百姓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生活。电力以先行之势践行着决不让群众住着危房“被小康”的承诺。
今天的刘圩村,用聂承春的话来说是“改头换面”。150多座设有花园庭院的二层小楼掩映在古树与河塘间,116~146平米的住房中间间有空调,曾经让村民心惊胆战的电线蛛网已变为遁地穿行的地下电缆。村子美了,生活美了,回村就业创业的人多了。如今,聂承春经营着耿车镇规模最大的多肉养殖基地,年销售额达8000万元。
在盐城,强劲的海风再也吹不乱沿海居民的心绪;在淮安,洪泽湖畔的老渔民走出湖区,住进了电采暖新居;在徐州,文化广场上的柔光温暖着新居民的夜生活。
“中国人嘛,都求个安居乐业。住上安心房,心里才兜住了底。”滨海县长法村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陈亚平说。
电力创客
为发展谋新机兴新业
“随着全国各地脱贫攻坚战纷纷告捷,贫困地区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苏北落后地区如果不加紧发展,不仅会拖江苏后腿,还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拖全国后腿。”国网江苏电力扶贫干部吕万平在三年前来到宿迁市郊陆圩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这个苏北典型的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为零。回忆起那时的情形,吕万平依然显得焦急。
2015年底,江苏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每户年人均收入4000元的脱贫目标,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随后,江苏又提出农村人均收入6000元和村集体收入18万元的新目标,由此减少相对贫困。让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富起来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自我加压,更是先行者的行动自觉。
乡村如何兴业,农民如何就业?电力扶贫干部化身乡村创客,为期待着改变的乡村带去勃勃生机。
创业先从了解自己开始。2017年,刚到陆圩村的吕万平挨家挨户走访,村里有什么、村民会干什么、(下转2版)(上接1版)想干什么,他一一记在了厚厚的笔记本上。陆圩村坐拥周边丰富的林木资源,很多村民在外乡的板材加工厂打工,而板材产品供不应求。带着村委会成员多番调研后,吕万平下定了决心,“在村里办板材加工厂!”
于是,宿迁供电公司多方筹措资金122万元,很快建起了厂房和道路。原材料就地取用,会手艺的村民回乡就业,有资源、有资金、有技术的陆圩村板材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2018年大年初六,村里第一家板材加工厂的机器响了起来。有了示范效应,村民们纷纷开始承包加工厂,如今加工作坊已经发展到了25家。”吕万平说,用了两年时间,陆圩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村里的7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就业村民年收入超过4万元,承包户年收入近20万元。2018年,吕万平被评为宿迁市脱贫攻坚十佳第一书记。陆圩村的创业故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
像吕万平一样,来自国网江苏电力的18名驻村第一书记在江苏大地上演绎着更多的创业故事,他们引领薄弱乡村创出了产业,创出了品牌,更创出了精神。
从年亏损20万元的传统国营农场,到年收益近400万元的现代化制茶企业,盱眙县黄花塘镇雨山茶场重获新生。2018年,国网淮安供电公司的邱巨春来到这里,带领茶农增设生产线,引入最新种植技术,跑市场、开销路。茶场拥有了苏北第一条全电气化茶叶加工生产线,种植期由原来的每年一季增为三季,每年增产茶叶5000公斤,茶叶售价每公斤提高122元,“能源绿·一品红”茶叶已在当地广受认可。“敢想敢拼、求新务实、目光长远、永不停滞。我们在电力人身上学到了这样的品质,这是让茶场长远发展的原动力。”雨山茶场党总支书记董武林说。
电力担当
融入脱贫攻坚大格局
江苏已实现“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核心指标。然而,在先行者的定义中,小康不能只看平均数,更要看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早在2017年5月,句容市的299户残疾人家庭就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依靠自家屋顶的3千瓦光伏板,每个家庭每年能获得3000~4000元的稳定收益。已瘫痪在床20多年的石先华连连感叹:“这对我家来说太重要了。现在只要看到阳光,就觉得日子有盼头。”
对特殊薄弱群体予以特殊关爱,让每一个百姓获得稳稳的安全感,国网江苏电力在光伏扶贫中倾注点滴入微的周到服务。全省5000户残疾人贫困家庭屋顶光伏项目均有专人跟踪服务,不仅确保了全面及时接网并全部纳入补贴范围,更为每个家庭建立特别档案,长期提供政策和技术咨询,定期上门回访排查,让特困群体安享光伏发电的实惠。
要让人民的幸福感常在,奔小康的工作方法就要常新。在国家取消光伏发电补贴后,国网江苏电力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与企业共建推动光伏扶贫的新路子: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建设光伏电站,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由于所发电量大部分自用,其电价比常规光伏上网电价每千瓦时高出0.33元,电费收益分配至省定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2018和2019这两年时间里,国网江苏电力为滨海8个经济薄弱村捐建光伏电站投入达1200万元,为每个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
先行者的使命不仅仅是探索与领先,更是先行经验的传承与影响。
跨越三千公里,国网江苏电力与西藏携手,开展国家电网系统最大规模的跨区域援检工作,完成西藏30万只电能计量器具检定任务。南京、无锡等7个地市供电公司帮扶拉萨7个县,实施网格化全覆盖帮扶。
带动每一个地区都融入全面小康的时代大势,是先行者的方向与格局。
江海交汇处,向来是梦想的奔腾之处,是新潮的激荡之处。全面小康的螺号吹响,江潮澎湃处涌起时代新歌。
(中国电力报记者 刘泊静 谢文川 本报记者 沈伟民 郭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