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20年7月1日,沪苏通大桥通车,让江苏南通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也让通州区川姜镇姜川村民倪华感到无比振奋。
“能在家乡坐动车去上海,这个愿望我盼望多年,如今,美梦终于成真咯!”谈到交通飞跃发展的话题,倪华特意从家中书橱里翻出了珍藏20多年的老船票……
倪华从事家纺生意已经30多年了,用他的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多亏交通、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中国南通家纺城的迅速崛起,他和周围的村民才这么快走上富裕之路。
手握船票,倪华感慨万千,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
倪华
“南通不通”的年代
生意人表示:心里苦
时光倒回30年前,那时的川姜镇刚兴起“绣花热”,许多村民纷纷学习江南刺绣的手艺,普遍采用手工绣,条件稍好的,利用缝纫机,以一家一户的模式,加工枕头,加工品俗称“绣花枕头”。
于是,像倪华一样有着活络经商头脑的村民,从绣品加工厂或经销商那里跑来“绣花枕头”加工业务,再将业务分包给家庭小作坊,从中赚得微薄的差价。
1985年3月,为了跑业务,倪华特意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倒腾。两年后,生意有了起色,倪华干脆“鸟枪换炮”买了一辆摩托车。
“起先做生意仅盯周边的叠石桥市场,后来,看着生意圈内的朋友将业务纷纷拓展到上海、浙江等省外,我开始坐不住了,也想去开辟新市场。”倪华说。
右一为倪华
那时,为了节省开支,倪华多数乘坐轮船,一路颠簸坐车到南通港,再从南通港乘坐一夜的轮船,才能抵达上海十六铺码头。
20世纪80、90年代的南通港
运气好的时候,倪华能够买到四等舱,但通常他与生意伙伴只能买到五等散席,挤在闷热的船舱内闻着汗臭、鸡毛味等各种异味。要是遇到大风颠簸,整个人会忍不住干呕。最要命的是,一旦遇到江面起雾,轮船往往还要延时启航,等多久,完全看天。
一次,倪华接到一笔上海客户的订单,约着见面谈判。这可是一笔10多万元的订单,但偏偏不巧,那天江面雾气重,轮渡暂停运营,等到雾气消散,早已经错过了约定时间。
错过谈判时间,快到手的订单鸡飞蛋打,倪华很懊恼,想从口袋里掏烟,却掏出了一张船票,他气得将船票撕得粉碎……
交通、电网加速度发展
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来越美
2001年,南通至上海的客轮停运。此后,为了去上海,倪华只好乘车摆渡前往,尽管相比坐轮船节省时间,但还是避免不了出行得“看天行事”。
20世纪80、90年代南通开上海的江申113轮
2014年春节刚过,倪华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家乡要建长江公铁两用大桥了。
等到当年4月份大桥正式动工,倪华还特意驱车来到蛟龙重工码头的桥墩选址边看了看,却见到了一群电力工人正在临时搭建的栈道上敷设过江电缆。
江水急流,为了将临时变压器顺利运送到江中小岛,电力施工人员采用垫滚木的方式,缓缓移动着庞然大物……
从那一刻起,倪华对这一群鏖战的电力工人肃然起敬,“要是没有电力保障,建设世界级难度的大桥是件举步维艰的事。”
2010年到2020年,是南通发展的黄金十年。无论是在交通建设,还是在电网投资,南通都迈开了加速度的步伐。
从2016年起,国网南通供电公司为倪华所在的姜川村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安装了6台变压器,改造400伏线路30多千米,一下子解决了企业用电、负荷吃紧和经常跳闸的问题。
也是从那时起,倪华又坚定了继续加大投资的决心,又新增了8台平缝机和3台绗缝机,扩大生产规模。
倪华自己创业,还带动周围的村民一起搞绣品加工。如今的姜川村已经是南通地区知名的纺织村,有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和加工作坊300多家。
沪苏通大桥通车后,倪华从家乡南通乘坐高铁去上海,最快能在1个多小时左右抵达目的地。
沪苏通长江大桥
“桥通了,路畅了,加上电能充足,生意能够做得更大。”倪华打心底高兴。
过去,姜川村是个穷苦落后的僻壤之地,如今,这里高楼林立,商场云集,还吸引了中欧家纺时尚产业赋能总部、京东智慧物流园等大型项目落地。为了提高产品销量,川姜镇还投资建设了直播基地,以“达人带货”的模式,为当地1000多家家纺企业销售家纺产品10多亿元。
现在的姜川村
2020年11月23日,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挂牌,产业园占地50平方千米,形成集织、染、印、成品、研发、物流于一体的完整家纺产业链……
每当听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倪华总是抑制不住喜悦:“我们正奔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一定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让南通家纺品牌享誉世界!”
供稿:吴庆华(国网南通通州区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