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小康故事 | 一盆绿植
2021-06-23 12:00:00  
1
听新闻

时至今日,王立和父亲王乃亮闲谈时,还经常会聊起过去的一桩趣事。2020年以前,王立带着妻子赵敏在江苏苏州发展,那时,父亲经常会打来这样一通电话:“儿子,我最近心脏又开始疼了,浑身没有力气,你什么时候回来?带我去医院看看……”

王乃亮

其实早在这之前,王立就特地带着王乃亮来了趟苏州,做了次全面深度体检,医生给出的诊断意见是“未见明显异常。”但父亲还是一而再地说自己心脏疼。王立和妻子赵敏商量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咱爸的心脏总在逢年过节疼。”

王立是王乃亮一手带大的,立刻明白了老父亲的小心思,“这又是想孙子了。”

 

加入“垃圾小镇”致富浪潮

庄稼汉变身“生意人”

王乃亮是一个地道的庄稼汉,江苏宿迁市耿车镇刘圩村人,生于斯长于斯,一辈子几乎没离开过老家,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一亩三分地上干了大半辈子。

给儿子取名叫王立,希望儿子和爸爸一样,在这块土地上顶天立地,可不遂人愿的是,王立虽然成家立业,但远在苏州,一年回来不了几次。

王立

这倒不怪儿子王立,刘圩村以前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和老婆赵敏谈恋爱前,王立鲜少提及家乡,快结婚的时候把赵敏领回去见父母,但破败的农房、熏人的旱厕、冰冷刺骨的风、断断续续的电,还是让赵敏印象深刻。

赵敏是苏南姑娘,虽然对王立的感情能承受环境差异的落差,但在结婚后,还是绝少主动提到“回老家”看看的话。

王乃亮虽说是庄稼汉,但心里其实通透明了,几次不来,就和老伴儿在晚上讨论出结果了:“指定是嫌咱们这里条件差!”

“条件差”是事实,想要改变条件,就需要钱,想要钱,光靠这一亩三分的薄田是不够的。王乃亮人到中年,为了给儿子挣上脸面,准备赶一赶下海“经商”的浪潮。

当时的耿车镇,倒是不缺门路。2010年,王乃亮和其他老乡一起,做起了垃圾回收。邻居刘老汉早和他聊过生意经:“垃圾成本低,洗干净了往机器里一扔就能生产,刨去人力和电费,整勤快点,一月能净挣好几万。”

王乃亮闷声不响去几家看了看,心里有了盘算,收了台别人的二手机器,和老伴儿戴着口罩洗干净了几卡车的塑料垃圾,准备“先搞起来”。

随着王乃亮的“垃圾厂”步入正轨,王乃亮挣了钱。

挣了钱的王乃亮,第一件事就是把住了一辈子的农房推了重建,盖起了三楼小洋房。

 

钱包是鼓了

烦心事紧接着也来了……

钱包鼓了,王乃亮信心满满打电话给儿子,让王立“多回来走动走动”。于是2015年春节,王立带着赵敏和刚出生的儿子,回到家乡,看着一栋栋的小洋房,王立心里对家乡的印象有了改观。但看一眼妻子,却发现她微微蹙起了眉头。

“这是什么味儿?”赵敏问。

王立嗅了嗅鼻子,闻到空气里确实有一股若有若无的刺鼻味儿。他拉过王乃亮,王乃亮直言这是垃圾生产的味道。王立疑心这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王乃亮却急了:“你爱回就回,不爱回别找这些有的没的借口。”

一家人不欢而散,王立走了后,王乃亮独自喝闷酒的情况越来越多,他其实心里也一直有着和儿子一样的担心。

和王乃亮一样想从垃圾里“淘金”的人越来越多,耿车镇的环境也越来越差。刺鼻的味道和散发的黑烟成了镇子的特征,就连本地的的哥都不太愿意来。

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这样的“耿车模式”注定不可持续,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2016年初,宿迁市决定全面整治耿车镇的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业。截至当年6月底,耿车全镇取缔塑料加工产业。

不做垃圾加工的王乃亮,却又跟着大潮,重拾起了自己种地的老本行。他找老刘打探过,毗邻的双庄镇这几年种植大棚多肉,已经小有名气。

老王决定二次创业,以老庄稼人身份种植“多肉”这个新行当。

 

一抹绿意

召回了远离故乡的“游子”

虽说都是种地,但小小盆栽里这种绿油油、肉嘟嘟的东西比庄稼要精贵很多,不但要架起大棚,更对大棚的保温、照明、通风要求较高,特别需要稳定的电力需求。

如果没有稳定的供电,大棚内就无法保持恒温、恒湿,多肉就会大面积死亡。因为没把握,王乃亮到镇供电所咨询。

原来老王的担心是多余的,为了服务耿车镇的产业转型,国网宿迁供电公司连续多年加大农网投入,这不,2019年11月,还开通“绿色通道”,缩短流程周期,以最快的速度为耿车农业示范园区新增了一台专用变压器。

随着农网愈加坚强,电压稳定,再加上供电所“党员服务队”24小时“包村到户”服务,老王的多肉基地发展得到保障。王乃亮也借助这一“东风”,基地面积从起初的1.5万平方又扩大了一倍。

王乃亮的多肉大棚内现有两万多平的遮阳网用电,冷风扇、排气扇、恒温机、取暖机90多台,一天的用电量在3000度左右,是2017年他家日均用电量的3倍。摊子大了,人手紧张的问题又摆在了老王面前。

也就在这期间,2019年,江苏全面启动苏北农房改造工程,拉开了新一轮农房改善的大幕。苏北农房条件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为了让村民早圆“安居梦”,国网宿迁供电公司加快农房项目接电,实现供电配套工程与农房改善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为工程建设节省时间。

王乃亮所在的刘圩社区是宿迁第一家新农村改造试点村,不仅要建设现代化的居住场所,加油站、充电桩、大超市一应俱全,而且改造后就连以前蜘蛛网式的电线,全部改造入地,环境比起城市来只好不差,还多了一抹纯天然的纯净。

2020年春节前,王立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到家,在新房里住下了,住了一周、两周,一直到第三周,他找到王乃亮,说:“爸,我和赵敏商量了下,我们暂时就不走了,我一个同学是做电商的,我联系好了,回头我把咱家的产品放上去卖。”

从离家到回家,从垃圾村到返乡潮。环境带来的全新禀赋正让越来越多像王乃亮父子一样的人,对着故土萌芽的一盆小小的绿意,重新开始自己的梦。

延伸阅读:

近年来,宿迁耿车镇打响“去污减塑”战役,不断倒逼产业向绿色转型,如今花卉种植已经成为当地一张新名片。

为服务壮大当地特色农业,国网宿迁供电公司不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近两年来,为耿车当地花卉种植基地新增8台配变、架设高压线路350米、低压线路1300米,解决了花卉种植企业的后顾之忧。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还全力以赴保障耿车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组建了集规划、勘查、设计、施工等专业百人团队,推进全市农集区建设。

在服务农房改善中,国网宿迁供电公司主动对接项目规划,加大投资。2019年至今,已累计筹措资金7.5亿元,规划建设配套高压开闭所、配电房170座,箱变558台,敷设线路424公里,服务全市176个新型农集区建设,助力居民生活现代化,早日实现安居梦。

供稿:王松竹 郭盼盼(国网宿迁供电公司)

标签:
责编:张秋静 崔欣